妙笔范文网 >作文范文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8篇

时间:2024-01-25 14:01:18 独行

《苏东坡传作文》是以中国文学巨匠苏轼的生平和创作为题材的文章。通过对其人生经历、文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的深入分析,展现了苏东坡的卓越才华和不凡精神。这篇作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的好材料。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8篇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1

苏轼,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相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但在看完纪录片《苏东坡》以后,我才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有才,且是极其有才。嘉佑元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当即震惊了他。他本想给苏轼一个第一,可他误以为这文章是他学生曾巩写的,给第一可不太好。于是苏轼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欧阳修也曾说,自己每当读苏轼的文章都要冒汗。后来,一再被贬的苏轼给宋朝词坛更是带来了美的震撼。当时他的水平就超越了宋朝著名词人柳永。在苏轼笔下,万物皆可写,而不再是拘泥于男女之情。是苏轼将词推向了顶峰,造就了文坛新的时代。

他不仅仅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他还是一个大美食家。

元丰二年,他被贬黄州,生活艰难。每天的饭食都难以入口,市面上的肉又太贵,买不起,它便买来便宜的猪肉来吃。这种肉富人是不屑吃的,而穷人则是不会做。他自己下厨,做出来的猪肉肥而不腻,名为“东坡肉”。近千年后的今天,这仍是一道极有名的菜。不仅有“东坡肉”,还有“东坡饼”。

有一天夜里,他和一个方丈在聊天。突然他感觉到饿了,庙里的小和尚说有碗剩面,就去热烘。谁知小和尚竟打起了盹儿。等他醒来,面已经炸至金黄,全然不是面了。苏东坡一尝,竟然十分好吃,于是这世上便有了“东坡饼”。

关于美食,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苏轼被贬至惠州,那里很穷,集市上每天只能杀一只羊,而当官的肯定都要去买羊肉,他自然是买不到的。于是他便买了羊骨头放在火上烤着,然后啃着吃。他还说,这样吃羊骨头,仿佛有蟹的味道。

苏轼虽为大文豪,一开始却也不是个完美的人。他年轻气盛时,才华外露,从不考虑他人感受。但乌台诗案后,他的人生不再顺风顺水。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之后,他懂得了平凡人生的快乐,也成为了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能在朝廷当命官,也能小城陪民谈。在他眼中,人们都是好的,他也乐于去为大家好。苏轼拥有真正的大爱,他是一个天真的,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这就是真正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拥有大爱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2

苏东坡,身为北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着很高的成就。只可惜,仕途不顺,他有着一段起起伏伏的人生。

他二十一周岁时,就以殿试第二名的好成绩,成功地进入了朝廷工作。但是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被贬到外地为官,又因为受人陷害,被人送进了御史台103天。后因弟弟的全力营救,保住了性命,但是被贬到了黄州。

后来因为宋神宗的驾崩,新皇帝废除了王安石变法,苏轼得到重用,也就回到朝廷。但是又因为与司马光意见不合,自己请辞外放,来到了杭州。等到再次回到朝廷,但因刚成年掌权的宋哲宗心灵扭曲,苏轼又被一贬再贬,被贬到了最远的儋州,好不容易回首都后,不久就去世了,这就是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三起三落,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乐观的心态。在婺州时,虽然地方落后,又十分的贫穷,但是他一直十分的乐观。这里离他的故乡四川十分遥远。离自己的弟弟苏辙为官处虽然并不很远,但是却也不能总是见面。思乡的情感和思念兄弟的情感越发浓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他浓烈情感的强烈表达。但在《望江南》中有一句“且将新火诗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也许是一句自我安慰,但不得不说,他是真的十分乐观开朗的人了。

他不但乐观,而且还是一位十分豪迈的诗人,比如在《念奴桥·赤壁怀古》。那日,苏轼站在赤壁矶上,面对着这片古战场,心潮起伏澎湃,作者用小乔初嫁的场景侧面烘托出了周瑜的英雄形象。这大概正是被贬黄州时,苏轼对人生的一种追问,或许在这豪放中,也带着一种阵痛吧。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最远的儋州,但是这么热爱生活的人,肯定不会这样放弃。一来到儋州,他就变成了一位美食家,开始品尝儋州的各种美食。各种昆虫,在大陆的人看到了这些,吃都吃不下去。但苏轼却吃得津津有味,让人不敢相信。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东坡,虽然他一生都是起起伏伏,但是他却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豁达之人。难怪他被尊称为北宋的文坛领轴。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3

苏轼这个人,是中国古代文坛的一株瑞木,中国的精气全被他采去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叫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叫化子,他是不出世的人杰。

古来多少文人墨客,谁堪伯仲间?

东坡风华正茂,策马高歌,豪气冲天,把酒问天,一樽还酹江月,畅怀恣肆,对酒当歌,休将白发唱黄鸡,曾无数次被他的诗文所倾倒,我却不知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走近那个谪居诗文中的东坡。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五岁苦读,老父苏询严厉教导,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惊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毫无保留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宰相三才流浪命”繁华的京师,金銮殿上无止无休的政党之争,无奈又做出几个让苏轼“牺牲”的无名的跳梁小丑,一桩莫名的“乌台诗案”,使他远谪黄州,与其说牺牲,倒不如说成全,走就走吧!于是,只把一个青山傲骨的背影留给了汴京城里那群争执不休的“忠良”。

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金銮殿内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没有官僚们猜忌排斥的目光,他心境空灵而来,悄带着孤独与感伤,却将自己完全涉入了一个全新的明澈的白描世界,他摆脱词的莺莺燕燕,硬是将猎犬,天狼、大江往里搁,“豪放派”轰然诞生;他任由自己的意愿将竹子一笔通顶,痛快地放荡自己的心魄,“文人画”肃然而立,他发明简易菜肴,借此在穷困的时候充饥,于是“东坡羹”沿传至今。

他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那时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还是那场千年前的“赤壁之战”刺激着他的呼吸,迷茫而神奇,他活在自己的快乐释然中,喜欢与和尚佛印斗嘴,喜欢与机智大师刘份相编故事逗趣……这历历都已深深印入了苏轼仙风道骨的精魂中,早已升腾于他自然哲学的陶冶中。

或许:载月浮舟,扣弦而歌,卸下官场中无力而苍白的伪装,这才应该是他干爽做人的模样,顿悟、释怀、执着,旷达、豪迈、豪情、失落、孤傲都为东坡是也。

后记: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回首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中突兀回荡。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4

人人心中会有两种心态,一种叫“乐观”,一种叫“悲观”,但我坚信,我们能让乐观打败悲观。换言之,每个人都能培养出乐观的心态。

这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先生留给我的启示。

坦白地说,我对东坡先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豪无兴趣。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对他的不敬,至少我心里是这么想的:我如何学习与他无关,我学习到多少知识也与他无关,我无需“成为”或“模仿”他。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心态,目前,全球十分之一的人所具备的心态—乐观。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东坡先生在四十二年的为官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下放中度过的,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将一腔热血与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像东坡先生这种豪放主义的词人,就是悲伤注满身体之后,让灵感与之一起爆发。

东坡先生在流放生活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并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培养出耕地、烹调等爱好。在劳动中,他心情也变好了。于是,他很快便成功地把“致君尧舜上”的入世心态,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最典型的是,东坡先生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二十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

东坡先生最后一次被下放到儋州时,已是六十二岁高龄。据史书记载,东坡先生当时是抬着棺材去的,因为怕自己在当地呆得太久,不能活着回来。但他的乐观造就了顽强的生命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挺了过来。

其实问题不在压力本身,而在于对待压力的态度,也就是说,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就会让头脑变得更灵活。更重要的是,一条路走不通,乐观的人不会“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而会转向其他路径,他们希望获得成功。一件事没做好,会激发出从事另一项工作的创造力。

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由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出来的。那就让我们随时播撒乐观的种子吧!当我们失意的时候,这些乐观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重新点燃我们的人生。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5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的人生一路坎坷,你或许只看见了他连连被贬的政治生涯,但他那只神来之笔和超俗的性格才是名垂青史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轼的狂。这并不是说他的骄傲和自大,更多的是宣扬了他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精神。“鬓微霜,又何妨!”38岁的苏轼被贬密州,丝毫没有一点步入中年的模样,反倒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两年,苏轼写下一首首震古烁今的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当时的皇帝听后也是赞不绝口。苏东坡既展现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又流露出自己的伟大志向。何为狂?“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

其次是苏轼的乐观,林语堂说过:“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位乐天派,就算一路被贬,也从来没有忘记乐观生活的真谛。被贬黄州期间,如有神助,写下多首千古绝唱,字里行间中都流露出他从容乐观的精神。但乐观豁达的背后,经历了无数的苦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没有怕,他为了人民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独自一人守着东边的一块土地耕种,尽情享受这当下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乐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生活不需要过多的嘈杂与世俗的沾染,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

最后便是苏轼的生活情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是个美食家,走到哪都能如鱼得水,开发当地的美食,甚至还自己发明了东坡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是个旅行家,一生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无数美景。他也是一个书法家,一个画家。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怀有无限的憧憬。他热爱生活,体贴民情。他坚定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方式开心的过完一生。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他只想要自己的一番清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这才是他生活的本质。

千年之才苏轼,这样叫一点也不为过,这样人间的奇才,诠释了生活,定义了狂野,发扬了乐观。我拼命追赶,去成为那个我想成为的千年之才——苏轼。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6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颗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这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娼妓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既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7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东坡,我心中的苏东坡。

在我看来,苏东坡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东坡,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东坡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东坡,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 篇8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