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军训心得感想作文》收录了初一学生在军训期间的真实体验与感想。这些文章以生动、鲜活的笔触,记录下军训中的艰辛与收获,展现了初一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值得一读。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作文 篇1
读了《爱和自由》,我有三点体会:
不要让家长和教师不由的成了孩子成长的羁绊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当中,要经过观察、触摸、操作、参与、活动来认识世界。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当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不能压制、包办、胁迫。比如孩子不细心受了伤,他哭了起来,家长就说:“你要坚强,不能哭。”这是压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是包办。孩子不愿意上各种兴趣班,家长就硬逼着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这就是胁迫。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科学地爱孩子
科学地爱孩子,就是让我们的爱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真正在爱他,如果他会表达,他会由衷的说“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教师,我爱你!”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研究问题,就容易做到科学地爱孩子。在澡堂洗澡时,常见到一些妈妈拿着澡巾给孩子搓背,孩子的肉被搓红,哇哇大哭,可是妈妈仍不停手,还说:“净会闹人!”儿童的皮肤是多么娇嫩,可是妈妈无情的伤害了孩子却浑然不知!我们有些学生作业做到很晚却做不完,这是对学生身体的摧残。
让孩子成为自我的主人
让孩子自信、阳光的成长,这样的孩子抗挫折本事强,善于解决问题。这种有独立性的、自主性的孩子将来才会成为人类各行各业中的优秀劳动者。正所谓“人各有志,生财有道。”《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之所以最终疯了,就是他没有成为自我的主人,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最终,我用《爱和自由》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你帮忙了他,但他真正的心里过程是由他自我完成的,而你的帮忙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忙他让他自我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作文 篇2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作文 篇3
对蒙特梭利教育了解得不多,暑假里,翻阅了《爱和自由》,才对其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们遵循的“规则”特别少,比较主要的三条: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伤害他人;第三,不伤害环境。孩子们在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不一样。就拿敏感期来说,蒙氏教育讲究要在儿童敏感期来临时,抓住这个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孩子6岁才出现数学逻辑的敏感期,但这并不说明他要比5岁就出现数学敏感期孩子笨,只不过他的数学敏感期来的晚而已。一个孩子要画画到凌晨,也不要打扰他,因为他正是处于绘画的敏感期。他要通过持续、反复的操作来达到认知和发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丧失了这么一次发展的机会。有可能他终生不再绘画,终生都不能感受到绘画的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作文 篇4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作文 篇5
“当给儿童自由时”是《爱和自由》这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看完全书后,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充分讲解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全书的快结束部分,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但作者没有对蒙氏思想提出创造和提升,也没有结合时代和国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对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