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范文网 >作文范文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5篇

时间:2023-07-15 12:51:31 浅墨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聚焦于当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学生对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通过独特的观点和深度思考,作文展现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5篇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篇1

在生活中,得与失都是相对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从我的一次数学竞赛中就能看出来。

那五年级上学期的一次数学智力竞赛。我以前数学竞赛成绩很好,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得过特等奖一次,一等奖六次,二等奖一次,每次数学竞赛的一等奖几乎都有我的份。

这次数学竞赛是在星期五下午开始的。老师发完试卷之后,就开始竞赛了。竞赛试卷共有十道题,每题十分,一共一百分。这些试题全是奥数题,但是对于学过网校的我来说,还是小菜一碟。我拿起笔,唰唰两下就做完了。我对自己很有自信,所以也没有检查,就在课桌上玩笔。

第二天,试卷发下来了,我竟错了三道题,只有70分。我很震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事后我一想,这都是我粗心大意和骄傲自满造成的,我要是细心检查一下,就会发现这几个小错误,就不会只得70分了。还有,我平常考试也是这个毛病。后来,我认真审题,细心检查,试卷上满分常常见到。

这次,我虽然没有一百分,但是,也使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改正了过来,使我的缺点少了一个。

由此可以看出,世上的得失都是相对的。“当命运堵住一条路时,它往往会留下另一条路。”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篇2

昨日,在闸门口的河岸,一批游子,在傍晚的云雾中,系缆下船。今日,在闸门口的河岸,又一批游子,在晨曦的微光中,解缆扬帆。明年的今天,我们也将系缆换船。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在系缆解缆的路上。

昨天,在实验楼报告厅,我们把口号喊得豪情万丈,喊得嗓子发疼,但是发现,疼痛的感觉,真好。明年的今天,在班级毕业晚会现场,我们把离别宣言吼得震天响,我们或喜或悲,或高兴,或流泪,都必将重新开始我们自己的人生。后年的日子,我是徜徉在著名的大学校园,还是坐在高复的教室里百炼成钢?华门是终点,同时又是起点。一道道门,成就了人生最美的递进曲线。这递进曲线,就是路,绵长蜿蜒。它是前方的召唤,引领我们走向心驰神往的梦想。

人总有离家的欲望。徐志摩,想做会飞的鸟,飞到了英国,飞离了张幼仪,飞向了林徽音,飞起了新月派的《沙扬娜拉》。曹文轩,追求一条解读文学之路。从散文到小说,从古典小说到外国小说,他开启了一扇《小说门》。我们可以通过这扇门,窥看艺术的灵魂,借以净化自己的心魂。

脚下遇槛,怎么办?李安的《喜宴》推开了好莱坞的大门。门里和门外,世界全然不同。然而,进了好莱坞的这扇门,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他经历了春华,亦经历了秋霜,《与魔鬼共骑》遭遇了滑铁卢。李安,追求安定的李安,该如何经过这个门槛?正如纪伯伦所说:今天最痛苦的事情,往往是明天最美好的回忆。阻碍我们前进的,是门槛,更是检验我们是否勇敢的通行证。

能否跨过门槛,跨过怎样的门槛,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跨进大学之门,跨进怎样的大学,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进大学之门,你是否有面对嘲讽的勇气,可以顶着压力,无怨无悔!进入大学之门后,你是否依然可以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可以甘于寂寞,奋力前行!

在路上,你自信或自卑,你是坚持或是放弃,便影响了你是在哪个岸——过哪道门——驶往哪个地方。文章劈腿后,马伊琍说“爱情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每次成功都像是与爱人携手走进婚姻之门,而每次抵达又像是新的人生面纱才真正撩开,且行且珍惜吧!人生之路,到底要坚持还是放弃,只有自己作出明智的选择。

少年时,我们憧憬前方的门。中年后,我们平静地走在路上。少年时,我们总有解缆的欲望,中年后,我们总有系缆归家的愿望。家,总是最温暖的港湾;土,总是最合适的归宿。余光中,总在诉说着难以言说的《乡愁》,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他的心灵一直在回乡的路上。沈从文,他的《边城》,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躁,那里的水总是不紧不慢地流着,那里的人总是不快不慢地走着。真好。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

我们永远在路上,无论面对什么,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篇3

得与失,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处都可能遇到。面对得与失,或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起点,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或以“上车睡觉,下车尿尿”为终点,直奔目的地,各种拍照与炫耀或叹息;或以“不在乎终点,在乎沿途风景”为过程,诗情画意,享受生活,创造美好。

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过去时并当成起点的,往往是花开花落云淡风轻者。

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创下了举世女性诺奖第一人。面对如此殊荣,她并没为之而困扰,而是不计自身的得与失,把一般人视为终极目标的诺奖奖牌给小女儿当玩具耍。她将至高无上的诺奖当作“得”的起点,未曾改变物质贫寒之“失”,于物理诺奖的基础上,继续在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冻人的陋室里,辛苦耕耘,孜孜不倦埋头科研,再创辉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海明威说得好:“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把得失当作起点的,往往能超越自我,再攀高峰。

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完成时并当成终点的,往往是患得患失宠辱若惊者。

清朝科举时代,有一个老童生,屡考屡败。有一年,他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放榜那天,失去信心的父亲正好在房里洗澡。看榜归来的儿子边敲门边大喊:“爸,我榜上有名了!”澡房里的父亲大声呵斥:“考取一个秀才,值得这样大呼小叫?”儿了一听,吓得不轻,轻轻地说:“爸,榜上也有你的大名。”“你为什么不先说。”父亲一冲而出,竟然忘了自己光着身子,尴尬之至,传为远远近近的笑谈。

如果这个父亲不要把得失当作终点,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就能避免出丑;同样,如果范进不把中举的得失当作终点,他就不会疯疯癫癫,满城皆叹。

“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用荀子名言形容宠辱若惊者再恰当不过了。

得也罢,失也罢,把得失看作将来时并当成过程的,往往是享受体验幸福生活者。

苏东坡一生失去很多很多。“乌台诗案”险些失命,晚年更是因为朋党之争一再受牵累,而被一贬再贬,命失他乡。然而,东坡面对一失再失,却没有逐宕失返,没有败绩失据,更没有丢魂失魄,而是在“失”中依然热爱生活,制作东坡肉、羊脊骨等美食洋洋自得,撰写《赤壁赋》等美文妙手偶得,弹琴唱歌抒发情感超然自得,锦帽貂裘骑马打猎逍遥自得,挥毫“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书法自鸣得意,泼墨墨竹、怪石、枯木等画得手应心,填写“大江东去”等词怡然自得……享受生活,意气相得、因失得福。

歌德说:“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在世,人在江湖,人在社会,得失成败,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判断的标准。是故,得失寸心知。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篇4

驻足山顶,俯视,只见万物尽收眼底;漫步海边,远望,只见宽广没有边际;倚靠门窗,仰看,只见月亮阳晴圆缺。审视这个世界,我们同宇宙万物相应相和,在大自然的智慧中穿梭。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便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被贬黄州,苏东坡只剩落寞的心灵,但此时,是大自然的智慧令他恍然大悟,令他明白“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从而使他旷达乐观,尽享自然美景。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个浪漫的人,他爱散步,总是驻足林间,沿着弯曲小路去体验“曲径通幽处”之感。因此大自然是他的好朋友,大自然给了他生命的启迪,是大自然让他通向哲学殿堂。在他的墓志铭上写到:“有两样东西愈是思考愈是引发我深深的惊叹和敬畏——一是头顶上繁星密布的天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大自然的智慧不得不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当梭罗划船在瓦尔登湖上游戈时,他被四周浓密的松树和橡树围着,他被惬意的清风拂动着浮躁的心,他被清澈纯净的湖水荡涤着。在瓦尔登湖上,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心如止水,让人在这“神的一滴”上得到慰藉。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他不仅令梭罗认为与瓦尔登湖相遇是一种庄严、激动的事,更令我们为这美好的邂逅倍感光荣。

受到大自然启发的还有很多人,是大自然令在狂妄年岁断掉双腿的史铁生明白了生与死的本质;是大自然令患盲聋症的海伦·凯勒重拾生命的希望;是大自然令欧·亨利笔下的琼珊摆脱病痛;是大自然令劳伦斯像鸟儿一样树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大自然铸就了他们的智慧,也同样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

面对成功,湖水告诉我们要心如止水;面对失败,牡丹告诉我们要艳压群芳;面对工作学习,蜜蜂告诉我们要勤劳致富;面对名利,菊花告诉我们要淡泊以明志;面对代沟,雄鹰让我们理解父母的苦楚;面对隔阂,巨杉让我们明白只有团结才足以抵御风吹雨打。

如果说人类的智慧无穷大,那么大自然的智慧则是至高无尚的,因为人类的智慧来源于自然,一切的灵感都来自自然,亘古千年的智慧,皆为一体,便是大自然的智慧。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篇5

有人说得与失是起点,可是尚未做事,何来得失?有人说得与失是终点,可是我们当面对得失,又明明是可以再度有所行动的。我更愿意将得与失认作生命过程的本身,带着从容与淡定去面对得与失。

得与失的根源在于事物的两面性,是两面性的一种表现。由于两面性的普遍存在,得与失的表现也就随之无处不在。考试发挥失常,却得到了充足的动力;城市经济发展,却失去了小镇的宁静;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却让晚清的人们骄傲自满、闭关锁国。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个体到国家,从社会发展到文化历史,得与失的存在是那样广泛,当然不只局限于起始或是结束的一个点,而是伴随着过程中的每一刻。

得与失随着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提出,万事万物都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在这种动态中,事物本身的进化与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不断推动着得与失的变动。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说过:“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在制定之后一定因现实需要而产生变动。”科举制创立之初,在唐宋曾选拔出大量人才,得远大于失;而到了明清却因八股取士沦落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失远大于得。得与失的变化随着制度本身的发展过程而变化。推而广之,不只是政治制度,得失的变化也伴随着世上的一切发展过程。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做好过程的每一步。用舍得的艺术去从容面对得与失,去主动地选择得与失。让我们舍弃局部的缺憾,得到整体的圆满;舍弃过去的悲观,得到未来的光明;舍弃短暂的享乐,得到长久的满足。我们更应该有化失为得、自强不息得勇气与能力,学会用自己的手把事情“做对”。当我们对得失有了达观的认识,有了合理的应对,才能够收放自如,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得与失正是一种过程。愿我们以舍得的艺术,以化失为得的从容,游刃于得与失的生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