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作文》中,作者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箴言的解读,深刻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并结合个人体悟,阐述了对待学习、处世待人的态度和方法。作文内容思想深刻,引人深思。
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作文 篇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非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作文 篇2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作文 篇3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要“学”与“习”统一起来。第二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三句讲的是做人态度。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认为这是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和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强调做人要从自身出发,注重内心的品德修养。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走向完美。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与人交往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这句话是孔子所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我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理解是相互的,你不需要太关注别人会不会理解你,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你理解别人,还怕别人不理解你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思结合,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同样的,学习他人的经验,没有自己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味的冥思苦想,没有借鉴已有的思想成果浪费时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说得好,论语中有很多的语句至今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作文 篇4
读了君子不器的《论语》,我感受到了儒家学蕴含着丰富的普世价值,也了解到了论语的深刻奥秘。
?论语》主要包括哲学、历史、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对于孔子来说,天明和鬼神的确存在,不过,他又对其充满了怀疑。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啊,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学以致用,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把学习看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是好学者的做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爱好学习的人,比如说我们班的小明同学,他对学习的渴望比天高比山重。他非常爱好读书,每到读书时间,他都高兴得与众不同,就像岩浆从火山里迸发出来,他看书时总是全神贯注的,眼睛瞪得直冒火光,好像充满了杀气。此时此刻,仿佛他独自一人在书的世界里,欣赏着书上灿烂的文笔和瑰丽的词语,看书入了迷,自然谁在同他说话也不会答理。就是因为他入了迷,才导致被老师批评,不过被老师批评后,,他总是笑嘻嘻的。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他,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也被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看一本书,就像婴儿在吮吸着母亲身上的奶,对长大的渴望就像一个太阳,闪闪发光,看了有益的书,吸收了有益的知识,入了迷,自然而然的,就忘了世界,忘了大家,此时,被老师批评也是值得高兴的,没有吃亏,更没有犯错。”只就是他的回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它不仅教会了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含义,还让我学会了做人要懂得谦虚。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是啊,人生随时可以见到自己的老师,只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就是个谦虚的人,不过,我的谦虚还有一番来历。本来我是个自大骄傲的人,就因为我有一双明亮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有今天的谦虚。记得那时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是骄傲和谦虚,每次考出了好成绩,我都非常高兴,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不去最求上进,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正当我成绩越来越差时,就发现有问题出现了。于是我就开始寻找问题。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终于得出结论了,原来,我的努力程度越来越少,才导致我的成绩越来越差,终于,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调整,我的学习状态又恢复了正常。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青少年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在家里,我们要把孝顺看在第一,因为父母不怕苦,不怕累,把我们养大,如果对父母不敬的话,那样不但恩将仇报,而且是件非常无耻的事。说到孝顺,就让我回想起以前的我,回头又想了想,又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那是一年冬天,我和妈妈回老家。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窗外大雪纷飞,只要把头伸出去,就会被冻成冰,此时,碳是少不了了,因为农村人是用碳来取暖的。妈妈叫我拿碳来取暖,可能是冷的原因,不想动身,所以懒洋洋地说:“要取暖自己烧,不少就拉倒。”于是妈妈就自己动身,烧了一炉碳。回想起这件事,我总是垂头丧气,感到非常无耻。
现在读《论语》的人越来越多,我相信,只要懂得仁,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富强,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生在祖国的人也会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友好。
论语十则读书心得作文 篇5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在社会上朋友是最重要的,人与群分,你在你朋友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论语》中明确写出了交朋友。
好朋友有三种,分别是友直 友凉 友多闻,坏朋友也有三种,分别是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侒。
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好朋友要交正直的,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世界上是顶天立地的,他的人格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时候给你勇气。好朋友要交宽容的,有时候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美的之一,在你反错的时候可以给你机会,宽容的朋友可以让你自省。好朋友要交友多闻的,认你朋友所读的书,可以变成自己的,在你犹豫的时候你可以找你的朋友,帮你参考,你作出选择。
坏朋友可以让你变坏,让你做出违法的事情。坏朋友不能交便辟的,他们皮气暴躁,一群人打架,把一人杀了,有人还不知道是谁,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 朋友义气,人不能靠技术,要考明智。坏朋友不能交友善柔的,有一个东西叫机遇,这些朋友就是阻碍你抓住机遇,在他走过你时,你想抓住他,也抓不住。坏朋友不能交友便侒的,他们有几个面他们心怀鬼胎,给你套上了枷锁,你不给他付出,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