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影响。文章思路清晰,观点独到,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宝贵的心得和感悟。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将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并受到启发去参与和支持农村建设。
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 篇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 篇2
从开始加入实践团队到实践圆满结束这一个多月里,我一直兴奋不已,从策划、申报项目到实践活动前期、中期、后期的各个过程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环节中都充满着大大小小的挑战,时时刻刻考验着每一位队员,每一环节体现着整个团队的努力合作精神,锻炼了队员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每遇到一个问题,队员们都绞尽自己的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综合起来考虑一个最完善的解决方法;每讨论一个话题,队员们都会毫无保留说出自己的观点、也毫无顾忌说出某一观点的不足,最终达成大家认可的方案;每攻破一个难题,队员们都会大松一口气,聚在一起分享喜悦,总结经验和成果。
我们选择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薛下村乡为支教调研对象,这个地区处在大山深处,经济落后、偏远闭塞、发展滞缓。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我知道农村家庭的艰难,但在这里有更艰难的生活。从市区到山村,我感受到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如此之大,这里与榆林市相比真的是天与地的差别,上海是飞机、公交、私人轿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俱全的城市,到处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扭仁却是连自行车都无法行驶的山村,农作物都要靠人用担子挑回家,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一样。作为大学生这个角色,能够为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乡亲做些事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真的很快乐,也从中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与精神风貌。
在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中(主要包括策划、宣传、外联、物品准备、募捐等),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联系小学组织募捐,因为我们将上海的爱心与资源传递到贫穷的地区,为扭仁小学建立了“甘露图书馆”。我们主要联系了榆林市的一小,二小,三小,捐到了大量的书籍、文具、玩具、衣物等,我们收获更多的是榆林市小朋友给扭仁学生们的祝福、鼓励和友谊,也许一封封充满祝福的信件会带给贫困地区小学生们更大的动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看到小学生们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们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坚定了建立图书馆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认为,能够建立起城市小学生与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友谊桥梁,为贫困小学建立起图书馆,是我们这次下乡支教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从联系小学、与小学领导谈捐书事宜、募捐宣讲、组织捐物捐书、运送捐物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团队意识和情感更一步加深。我感受到了团队力量的伟大,感受到了无论是多远的路途,无论有多大波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拥有恒心,就一定会到达终点,实现目标。当扭仁的小学生们阅读着喜爱的书籍,玩着各类的玩具,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文具,我们有说不出的快乐和欣慰,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和喜悦感。
支教期间,我们不断走访、调研,不断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升旗仪式等,开设了许多有趣实用的课程。经过十天的实践,根据实践总结的成果,我也有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经过支教过程中的了解,针对教育问题有以下思考:
第一,要丰富贫困地区学生的精神生活,据我们了解,许多学校
连升旗仪式、运动会、联欢会等一般的活动也没有举行过,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十分不利。
第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孩子的基础教育问题一直被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但一直没有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农村的教育条件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农村教育问题不仅仅要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就足够的,国家已经落实了很多政策鼓励基础教育,下一步提高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意识更不能忽视。
第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鼓励整合教育资源,将大城市闲置的教学设备、书籍等资源运至贫困地区学校。
经过老洞旅游的调查,针对苗族的旅游开发、文化继承问题有以下建议。
第一,开发特色资源。利用自然优势开发更好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苗族的特色文化、苗家特产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但避免盲目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又能更好地宣传苗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广大。
第二,培养高文化、高素质、专业性旅游人才。政府可以鼓励学生报考旅游专业,这样会有很大的优势:一是知识优势;二是年龄优势;三是语言优势四是地理优势。
第三,延伸旅游服务项目。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应延伸更多的旅游服务项目,如住宿、饮食、娱乐等,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服务业。
第四,增添便民设施,方便游客。开发旅游业,要时刻为游客着想,可增添公厕、路灯、座椅、垃圾桶、遮雨长廊等设施,解决乏累、如厕难、照明等问题。
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 篇3
近年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乡村的发展和振兴逐渐成为新的时代热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己之力,振兴乡村。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拘小我成就大我。新时代的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社会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当今时代冉冉升起并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逐渐散发光芒的时代新星,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前辈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留下的印记,并向之学习致敬,是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精神寄托与支柱。越来越多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服务乡亲,20__年有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苦干实干的人民好公仆廖俊波同志,他念念为民,与人民群众走得最近,将言语落实在振兴乡村的实际行动上,“脚下有泥土,心间有真情”。前辈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挥洒下如此之多的汗水孕育着乡村这颗种子,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以前人为榜样,用自身的辛勤与努力将这种子培育为参天大树,努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乡村振兴梦,无悔于责任与担当。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无论是坚守在国内还是留学于国外,青年们都应心怀祖国,心系
人民,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当今选择出国深造的人逐渐增多,但无论身在何方,只有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充盈自己,才能为建设更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道路,作出更大贡献。“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强国的首要任务,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当响应时代的召唤,运用自身的满腹学识,循序渐进地让乡村变得兴、富、强,使亿万的基层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并在实现乡村振兴之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稳步前行,尽己之力,振兴乡村。
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 篇4
为当前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此次培训课程内容充实丰富,既有《新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创新及应用》等理论学习,也有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围绕本次培训学习体会,结合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工业、养殖业不断扩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留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鼓励循环经济,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农药污染。农村环境治理重在建设,难在坚持,只有通过逐步完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保住了金山银山。
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农业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目前人们衣食住行已离不开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一个品牌的成功,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营销策划是打响品牌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下,想网民所想,思网民所思,站在一个普通网民的角度来做宣传策划,戳中要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触。近年来,我县农产业搭上大数据后,发展迅速,宣传力度逐年提升,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身份证,让消费者随时查询产品的生长过程,吃得更放心。围绕大数据引领和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全面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农产品出口,远销俄罗斯、马来西亚、香港等。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意义就是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生活水平提升。乡村发展必然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要具有特色。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长久,经济才能带动发展。还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乡村更加互助发展。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要把村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要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陋习,邻里和睦,乡风文明,使农村成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在。
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 篇5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202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范文 篇6
基层干部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最接地气的探索者、实践者,更应担当起新阶段的新任务、新挑战。在解读好理论政策的同时,基层干部更要脚踩泥土、面朝大地,拿出艰苦跋涉、爬坡过坎的劲头,当好“经日晒、住草棚、喝凉水”的“泥腿子”,吹好基层“乡村”之风,方能悟出“振兴”之道。
吹好田间地头的“学”风,树立“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躬行思维”。投身实践方觅真知,只有躬行于农村广阔天地,问计于基层广大群众,才可看清“振兴路标”。百姓是益友,更是良师,基层干部要带着学习的态度进农村,怀着补课的心态下基层。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阔别 19 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焦裕禄面对“猖獗”的内涝和风沙,像个学生一样弯下腰到群众中求贤寻能,他说:“屁股和板凳结合得多了,腿会软,脚跟站不稳;人会懒,浑身没劲。”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广大农村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个性需求,基层干部不能指望“一张方子”治百病,要汇聚群众智慧,找对具体症结,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懂得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是基层干部的成长之梯和
必由之路,进百家门、读无字书方可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在实践磨练中增才增智。
吹好群众至上的“民”风,厚植“心中为念农桑苦”的“爱农情怀”。基层干部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排头兵”,与群众相向而行,才能不断拉近干群距离,凝聚振兴之力。要厚植“爱农”情怀,以“扶贫之花”黄文秀、“村里领头雁”段爱平、“最美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为标杆,摆正自己的身份,以深厚的爱农情怀取信于群众,莫当群众找不到的“隐形干部”“遥控干部”,坚持以“服务型”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敏锐的目光和远见卓识超前思考,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吃透悟透,依靠政策借力本地优势产业发展机遇。坚持“进山问樵”“入水问渔”,超前思考民之所想,多用“显微镜”看民生问题,针对群众思想动态做好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吹好真抓实干的“做”风,践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开拓精神”。“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乡村振兴领域工程项目多,基层干部更要形成求真务实的干事风气和担当作为的政治生态。作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好思路、好措施是前提,实实在在的执行力才是关键。让基层干部“心归”“力至”要做
好“减法”,减少迎检、台账、开会时间,靶向治疗“打卡留痕”,让基层干部把干实事的精力和时间用到田间地头。还要做好“加法”,增加真抓实干的定力,在攻坚面前不怯阵,困境之中不沉沦,逆境当前不悲观,诱惑之前不沦陷。同时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不戚戚于政绩,不耿耿于虚名,善做利长远的难事、好事,当好乡村振兴的“铺路石”。